首页 - 关注 > 全民阅读活动方案(全民读书怎样才能形成)

全民阅读活动方案(全民读书怎样才能形成)

发布于:2024-03-07 13:58:04 来源:互联网

读书虽然也和社会文化的大环境有关,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读书是一种自觉行为。

这种自觉意识的产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出发点,可能是出于单纯的兴趣,也可能是某种需要或者为实现某个确定目标而借力,但不论哪种,这种自觉性一旦产生,在读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体验或精神满足会不断强化其兴趣、需求或力量,从而主动投入或被动吸引进入下一轮循环,这样,作为个体,读书的自觉行为所形成的循环将发展成为一种常态。

在古代,读书的“个体自觉”特征体现的尤为鲜明,在根本谈不上“读书氛围”的社会背景下,在某个荒僻小山村的深夜里,照样有灯下苦读的身影,乃至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千古佳话,他们或出于兴趣、或为功名、或为自身修养,不论出发点在哪,都是靠自觉意识的驱策。

近现代的扫盲更大程度上说是一种社会行为,但这一任务实现以后,是否意味着全民读书时代的到来呢?

国民文化素质虽然极大提高了,但停留在“会认字”程度上也不是没有的情况,即使排除一些边远贫困山区的条件制约因素,几年不读一本书的不是也大有人在么?

全民手机等于全民读书么?(问号,这里要说的是,纸质阅读和屏幕阅读本质并无差别,差别在于屏幕里远远不是只有点横竖撇或ABC,其他的内容相信并不在题主所说的“读书”范畴内。)

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生存竞争,能激发起人们读书的意愿,不学习就要落后嘛,生存压力之下的利弊权衡之下,读书是一种理智选择,但这种近乎“强迫症”一般的读书,少了“悦读”的“悦”之体验,某一天生存压力得以释放,“强迫症”立马自动痊愈,怕是会对书退避三舍的吧,相信这也不是题目中所说的“读书”本意。

网上有各种和读书有关的统计数据,但以中国如此大的人口基数,加上各地区在经济文化等资源上的不平衡,论人均阅读量的世界排名,或是城市阅读数据的排名,个人觉得不一定能支撑某个结论。

但参考的意义一定是有的,比如说犹太人的读书习惯,那不是某一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的,而是能往前追溯到犹太历史的前N年。

又比如,巴黎圣母院4月15日下午被烧后,第二天法文版小说《巴黎圣母院》迅速成为法国国内最热销书籍,与巴黎圣母院相关的艺术、历史书籍也同时上亚马逊热销榜,有很多网文标题说这是“意外热销”,但有更多人站出来说这在法国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法国人每当遭遇国家危难时,人们都有从阅读文学作品中寻求心灵慰藉的传统。”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经典,但在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史的中国,经典书籍更是浩如烟海,先姑且不论什么世界人均排名,只单说象“三国”、“西游”这些伟大作品可以说是全民通读过的了,“耳闻”与“目染”本就一体,不都可以算“读”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