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史与音乐美学》第八卷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综合的“《人类文明史与音乐美学》第八卷”,希望大家喜欢。《名家简介》陈建锋、艺术家、东方德谟克利特,绘画艺术上...
2021-07-02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综合的“《人类文明史与音乐美学》第八卷”,希望大家喜欢。
《名家简介》
陈建锋、艺术家、东方德谟克利特,绘画艺术上:厚油意象画派创始人,2012年由国家六部委主办的国际版权、知识产权博览会获得金慧了优秀创意奖。
1.国家故宫博物院给予出版画册
2.被国家钓鱼台国宾馆收藏
3.人民大会堂收藏
4.国家行政学院收藏
5.油画作品4567幅是目前全球历史以来个人原创油画作品最多的艺术家,绘画艺术知识产权(版权)4567个也是全球个人绘画(版权)创意最多的;
著作上:
艺术思想:1.《东方形而上学》
2.《东方形而中学》
3.《东方形而下学》
多部思想丛书
在美学上:《系统美学》丛书
在哲学上:《系统哲学》丛书
《人类文明史与音乐美学》
第八卷.(上、中、下分卷)
《人类食文化与音乐美学》
陈建锋/著
东方农耕文明与食文化
农耕文化之仁、义、礼、知、信,在古代中华文化一种含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提高道德的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是整体的道德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了孝、弟(悌)、忠丶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为“仁”之基本,其仁学思想体系是基本体系,即杀身以成“仁",这一观点给后很大世影响《论言、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已克,子曰志志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仁学丶界说》,仁为天下万物之源,古虚心,古虚事。
儒家《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又《阳货》君子有勇无义为乱。《子罕》“知而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一丶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二、儒之道与礼乐
乐之协调秩序、答促进和谐、陶冶情操,即“用乐弥补之分”。
“礼乐"不只是为了满足耳目之欢,而是引领人心向善。孔子在文化上继承并超越了周公的制礼作乐,提出仁政思想以及“仁"和 “礼"的治国原则。
在礼与乐的关系中,儒家认为,礼为德之端,乐为德之华。礼的根本在乐和诗,礼要靠乐和诗来风行天下,“美善合一"是孔子推崇文明的最高境界。
往大的方面,如治国安邦。
往小处看“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陶冶人的境界、情操,使人眼界豁达、心胸开朗,同时也知道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也就是“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知道什么该作,什么不该作。
升级到思想认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言以蔽之-礼乐相济,它对后界的音乐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他们都重于功利,重善,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教化作用,轻视人们的审美欲求,轻视了音乐的艺术形式,娱乐作用,要求音乐成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当然这正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最终背离音乐的本质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儒家、道家、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人类文明史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渊源,是人类文明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推崇人格,自然即生命的统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密不可分,审美方式追求心灵体会,强调悟性。
中国传统音乐,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把美学思想渗透其中并进一步发展成为独特的美学论,对后界影响深远,以儒家、道家、墨家为代表对音乐与美学都各有风骚;
东方的音乐理论体系:
儒家的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的将士英勇善战,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的途径。
《乐记》是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著作,论述了音乐的本源:
“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由间组成,其根源是由人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动,“物动心态",原始唯物主义反映的观点。《乐记》提出了音乐艺术相关的许多问题如:音乐的成因和特征、音乐与国家政治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乐记》提出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道:“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
“《乐情篇》"就是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为是主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
这就给我们启示:在当代的音乐教育中德、劳、体、美,真正的音乐人才是内在的艺术修养为重要,它是系统性的修养,扩大了音乐的素质,而非只是艺术,式西方技术形式的艺术表演。
代表人物孔子,孔子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孔子主张“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
孔子在音乐美学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表现平和中庸之美,形成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
在音乐哲学上有荀子他主张音乐要从实际出发,并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变化,但在音乐的思想上仍有崇雅贬俗倾向。
东方农耕食文化筷子餐具革命:
中国人用筷子进/食,欧洲人刀叉享用,而非洲、中东、印度、印度次大陆等地区用手指去抓取。不同的进食方带着不同的文化气息,不同的餐具,折射着东西方的历史文明,宗教文化与食文化的显著差异,但筷子和手配合进食的这种奇妙方式,无疑是所有进餐工具中最具丰富内涵的;
《礼记.曲礼》说,【羹之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值的主意的虽然很长的时间内古人同时使用匕和箸同时进餐,但箸的地位渐渐取代匕,却在汉代开始的。而以汤饼为前身的面条,也是在汉朝普遍流行的,到了宋代,面条已经发展出炒鸡面,笋辣面,卷鱼面等等不同的品种。或许,正是面条走入寻常百姓家,才让筷子成为人们主要的进食工具。
当筷子伸到羹里夹取成为小块的菜肴,这种进食渐渐促进了中国烹饪调术不断细化的风挌,从而显现和西方饮食文化完全不同的风格。
汉代前后是中国奠基食文化民族风格。在这时候,桓宽巜盐铁论*散不足》记载了民间“洒食肴旋"的情况,烹调方法已经包括了烧、烤、炙、炝、煨、蒸、煮、煎、焖、拌、涮、卤等十多种。通过这些方法烹调出的食品,
手抓和餐勺的使用显然不现实。
筷子的使用不但可以方便夹食菜肴,还可以保证细致和精美的艺术造型,也可以实现对食物精加工的追求。而不同的“烹"对应的便是“调”,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
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补互相、互充、互助渗透,使中国菜
“味"和“色"“香”一起,成为被世人称道的鲜明特色。
刀叉刚传入中国时,西餐的刀叉是和野蛮、好斗联系在一起的,很多人认为杀气腾腾的刀叉是“衣皮食肉"风俗的遗传。但考古证明,最早的刀叉出现在中国。
在筷子的广泛的使用前,餐勺是古人主要进食工具,出现在殷代的甲骨文,让我们可以从文字中得以了解往古的文明。但文字出现前的时代,我们只能从考古学中寻找线索。
考古发现的远古中国人最早使用餐勺进食的证据,是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然而西方用餐叉的历史不超过1000年,人们都以为刀叉是西方人发明的,在青海马家窖文化的宗日遗址中,出现距今7000多年骨质餐叉,随着出土的还有骨质餐刀和餐勺,这组餐具跟我们今天用的西方的餐具很接近,骨刀叉的发现,改写西式餐具的西方专利和历史,虽然古人使用的刀叉餐具历史这么早
但肉食者是古代贵族的代称,百姓的餐桌上是没有肉,也就用不着准备食肉的餐叉了,而且筷子,显然是最灵活的工具,中国人用的是游刃有余,在西方人的手里难以驾驭,所以在他们的印象中筷子是简单的进食工具,它与东方国度神秘而华贵的文明紧密相连,如同龙文化一样,带着古老的神秘色彩。
小小的筷子在浩瀚的中华文明中远远超出饮食文化的范畴,虽然在三到七世纪被传播到日本、韩国、越南等地,但筷子的发源地和变迁的历史,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符号。
尽管农耕文明是先进的、发达的,但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固守一隅的农耕文明也是受到本真的流动的深厚渊源的游牧民族的冲击,甚至与游牧民族冲突中有时处于下风。
在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沉淀,人们便以“男耕女织”为中心,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移动性的文化(游牧民族的文化)也很容易被融洽,这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不衰败的根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等,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在历史上游牧式的文明经常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以致突然消失,而农耕文明地域多样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中华文化重要的特征,也是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汉唐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古人的生活影响巨大,仅就食文化而言,即便现代饮食中仍少不了“胡风"的影子。曾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合餐式代替了分食习俗;“胡椒"让中国菜肴更有滋味,色香味愈加突出;“胡饼"丰富了面食的种类,而“烧烤”更成为流行至今的一种美味……
“东汉时“胡床",通过西北的河西走廊到中原的家具,据《后汉书.五行之一》: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但为何在河西走廊没有“丝门"只有“玉门”,早在文献记录丝绸之路之前2000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线路已经开通,不是为了出口丝绸而是为了开口和田玉。“丝绸之路”是德国学者“发明"的。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把“公元前114年到公元前127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的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这个名词很快被学术界所接受,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在20世纪初出版《中国与叙利亚之间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考古发现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古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通往南亚丶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地贸易交通要道。
传统的丝绸之路,起中国古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到迖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
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是最主要的贸易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
西汉张骞开通了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到非洲东海岸,海上的贸易“海上丝绸之路”。
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西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东西的文化大汇聚在敦煌,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博物馆,也是东方文艺复兴的实证,它比西方文艺复兴早一千多年即(530年),西方文艺复兴(1630年)。
隋朝更是西域的舞蹈、音乐、宗教等交流、融合。《隋书.西域传》序记载。
丝绸之路交往繁荣鼎盛时代是唐代,《大唐西域记》一书,唐太宗时,高僧玄奘由丝绸之路经中亚往印度取经、讲学、历时十六年,记载了各国的政治、社会、风土人情、至今仍是了解古代西域文化的重要参考,他在佛教取回佛教经典657部,取回佛经400部,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相通使交往来,每年丝绸之路前来长安这个世界上最大都市的各国客人数目皆以万计,定居中国,单广州便以千计。
本文作者陈建锋知识产权归作者所有,不得它用,文章内的历史文献、参考内容严格按知识产权保护法摘取)
作品:《漫步》
尺寸:50cm×60cm
作者:陈建锋
作品:《激情下意象美》
尺寸:60cm×90cm
作者:陈建锋
作品:《夏艳》
尺寸:60cmx90cm
作者:陈建锋
作品:《草原秋日》
尺寸:60cmx90cm
作者:陈建锋
作品:《意象秦岭》
尺寸:60cm×90cm
作者:陈建锋
作品:《秋风萧瑟雁南飞》
尺寸:60cm×90cm
作者:陈建锋
作品:《金色的忆意》
尺寸:60cmx90cm
作者:陈建锋
作品:《意象六盘水》
尺寸:50cmx6ocm
作者:陈建锋
作品:《残木棉》
尺寸:50㎝x60cm
作者:陈建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综合的“2022年度最受市场欢迎的百强书艺术名家——梁阔”,希望大家喜欢。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新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
2022-11-02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综合的“畅想宇宙天际,手绘心中梦想——柏乐2022毕业画展·金秋隆重开幕”,希望大家喜欢。柏乐2022毕业画展脱胎于暑...
2022-09-14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周毅“殿‘糖’雕塑艺术特展”在澳门举办”,希望大家喜欢。周毅“殿‘糖’雕塑...
2023-04-14
热门文章
哈尔滨方圆图片:黑龙江省气象台发布大雾橙色预警
钉子两颗图片:小伙吞下2颗10厘米长钉2年后钉子钻出肚皮(图)
栈桥桥身图片:青岛栈桥塌陷半年后桥身合龙
女婴一名图片:流浪女产后查出艾滋阳性女婴或染艾滋
法国1座广场命名为邓小平广场追忆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