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 > 湖南小伙龚光辉返乡创业扶贫喝了七年洋墨水带着乡亲养土鸡

湖南小伙龚光辉返乡创业扶贫喝了七年洋墨水带着乡亲养土鸡

发布于:2019-02-22 06:53: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湖南小伙龚光辉返乡创业扶贫喝了七年洋墨水带着乡亲养土鸡”,希望大家喜欢。

湖南小伙龚光辉返乡创业扶贫

喝了七年洋墨水 带着乡亲养土鸡(脱贫故事)

本报记者 王云娜

核心阅读

留学7年,回乡养鸡,湖南小伙龚光辉当初的选择遭受了不少质疑。可他一门心思钻研技术,引入设备,把父亲的“家庭作坊”打造成省级龙头企业。走对创业路,龚光辉不忘乡亲。2014年起,他主动参与精准扶贫,建立扶贫养殖基地,让贫困户共享养鸡收益,累计分红400多万元。截至目前,他的企业带动联结贫困户1500余户,发放爱心鸡苗100万羽,每户平均直接增收2000多元。

“喝了7年洋墨水,却跑回农村养鸡,你就这么一丁点出息?”2009年,龚光辉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财经大学留学归来,接棒父亲的养鸡事业,周遭嘲讽质疑不断。

学过经济管理,见过不少世面,这个80后“洋硕士”内心笃定。他扎根老家湖南省涟源市枫坪镇,钻研养鸡技术,引入先进设备,把父亲的“家庭作坊”打造成省级龙头企业,年销售额6000多万元。

“我一人富没什么了不起,让这一方都富起来才是真本事!”走对创业路,赚了不少钱,可看到家乡贫困落后,龚光辉坐不住了。2014年起,他主动参与精准扶贫,建立扶贫养殖基地,让贫困户共享养鸡收益,累计分红400多万元。

转变养殖模式

攻克技术难关

“利润不高、风险不小,亏得多挣得少,老本行越来越难做了。”2009年,父亲龚雪东的养鸡事业进入低谷,向龚光辉倒起了苦水。

父亲养鸡30多年,是当地名副其实的“老把式”,早些年生意做得不错,养活了全家老小,还圆了龚光辉和弟弟的大学梦。可为何现在难以为继?

研究生毕业归国,往养鸡场里走一遭,龚光辉找到了症结——全靠人工、技术落后、管理粗放。

“必须革新技术,实现自动化、标准化养殖,舍此别无他路。”龚光辉把内心想法说与父亲。可龚雪东年届50,只有高中文化,哪懂年轻人口中的“新套路”?

龚光辉作出大胆决定:放弃国企高薪职位,回乡尝试科技养鸡。他说服弟弟从企业辞职,一起“二次创业”,“父亲精通市场,弟弟懂兽医,我又学了7年经济管理,父子兵齐上阵,可以放手一搏!”

2010年初,三人共同成立了合作社,以“天柱山”命名,龚光辉担任合作社理事长。

“洋硕士”回“农门”,邻里乡亲不理解,有的还说风凉话。龚光辉全然不理会,一心扑在养鸡上。他查资料、看文献,带着家人四处考察,终于买回心仪的养殖设备,为此花费了130万元。

转变养殖模式,效益立竿见影。种鸡从竹鸡笼搬进“铁房子”,喂食和清理粪便等环节实现了自动化。龚雪东算了一笔账:种鸡养殖量达到了1万多只,是上年的10倍。出售种蛋、鸡苗等产品,公司当年的营业额超过1000万元,利润达到了200多万元,比上年翻了几番,从此逐年增加。

初尝自动化养殖甜头,龚光辉“滚雪球”式地继续扩大养殖规模,2013年,在球树村建起1000平方米的种鸡舍。龚光辉铆足了劲,每天打地铺睡在鸡舍里,潜心钻研,上网查阅大量资料,攻克技术难题。耗时半年,龚光辉成为最懂鸡的“鸡司令”,成功改良设备,效益又翻了几番。

致富不忘乡邻

投身产业扶贫

冬季,山风凛冽。可走进龚光辉改良过的“星级鸡舍”,一股暖意扑面而来。

鸡舍的温度和湿度由电脑控制,体感温度恒定在22摄氏度。140米长的鸡舍,鸡笼共有4列,依次排开,井井有条。到了喂食时间,饲料源源不断地送到饲料槽里;按下收蛋开关,大大小小的鸡蛋由传送带运往收集处;粪污处理及时,空气中闻不到异味。

“3万多羽种鸡只需要两人打理,负责机械设备维护、鸡蛋收集装箱及环境卫生即可。”龚光辉说。

负责机械设备维护的,是枫坪镇杨梓江村的贫困户谢鹏。谈起如今的工作,这个30岁出头的小伙子挺感激,“家门口务工,每个月收入有近5000块钱,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呢!”

不只是谢鹏,天柱山招聘的贫困户共有10多名,都来自当地农村。“家乡的山水养育了我,我能创造就业岗位,带动乡亲们脱贫,就是无上光荣。”龚光辉说。

天柱山的养殖实现了自动化,所需人力十分有限,跟涟源这一省定贫困县的贫困人口基数相比,仍是杯水车薪。怎么办?

龚光辉与涟源市扶贫办对接,决心开展大规模产业扶贫,通过贫困户入股分红、“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模式,辐射带动更多的乡亲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要精准,还得靠“四跟四走”: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因此,当地贫困户可以用每人1万元的免息小额贷款入股天柱山,年底再享受分红。有条件的村里成立合作社,组建扶贫养殖基地,统一发放鸡苗、饲料和疫苗,再由公司保底回收“成年鸡”。

“天柱山可不可靠?会不会留下烂账让我们还?”入股前,枫坪镇三角村的贫困户有些顾虑,他们组团前来考察,看到现代化、标准化养殖基地,打消了后顾之忧,用1万元贷款入股公司。

此外,他们还用每人2000元的产业帮扶资金,入股天柱山与村里合办的扶贫养殖基地,享受二次分红。“2014年至今,累计给贫困户分红400多万元。”龚光辉说。

赠送爱心鸡苗

传授养鸡技巧

这个春节,三角村贫困户谢伟冬家双喜临门:一来天柱山公司分红2400元,村里的扶贫养殖基地分红1200元;二来她卖了近100只土鸡,除去成本,纯利润达到5000元左右。

“鸡苗由天柱山公司免费赠送。”谢伟冬喜滋滋地说,“他们不仅送鸡苗,还送来先进的养殖技术,我把‘毛毛鸡’养到成年的‘跑山鸡’,卖出了好价钱。”

40岁的谢伟冬身患残疾,丈夫身体也不好,两口子干不了重活。早几年,谢伟冬得了急病,为治病欠下三四万块钱的账。她不认命,想靠养鸡谋生计,可买来几十只刚孵出不久的“毛毛鸡”,还没养大就都死了。

“村里人都说,‘毛毛鸡’养不大。直到天柱山公司的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我们才发现,鸡苗养不活,是因为养鸡的‘土方法’是错的。”谢伟冬说。

2017年,龚光辉决定向入股的贫困户发放爱心鸡苗,每户发放50只。公司技术人员上门时,向谢伟冬传授了许多养鸡的诀窍。

“过去我从不关心鸡的居住环境,可技术人员反复强调,鸡窝要勤打扫、勤消毒,杜绝细菌感染。天冷时,还要在鸡窝里放个取暖器,让鸡住得温暖舒适,避免感冒生病。”谢伟冬说。

养鸡有“赚头”,谢伟冬更有信心。2018年初,龚光辉向她发放了100只鸡苗。一年下来,“成年鸡”养成出栏,养鸡收入也翻了一番。

“总算找到脱贫致富的好出路了!” 2018年底,谢伟冬成功摘掉了“穷帽子”。

“公司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理应更有担当。”龚光辉说,“希望通过发放鸡苗和技术指导,传播科学的养鸡理念,让养鸡成为致富一方的产业。”

截至目前,天柱山公司累计签订合同带动联结贫困户1500余户、4000多人,覆盖枫坪镇、古塘镇等10多个乡镇、30个村。发放爱心鸡苗100万羽,每户平均直接增收2000多元。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22日 07 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