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 > 养老钱、救命钱被盯上警惕伸向老人的诈骗黑手

养老钱、救命钱被盯上警惕伸向老人的诈骗黑手

发布于:2018-01-05 09:13: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养老钱、救命钱被盯上警惕伸向老人的诈骗黑手”,希望大家喜欢。

养老钱、救命钱被盯上

警惕伸向老人的诈骗黑手

岁末年初,多地发生老年人遭诈骗的案件。这些案件单笔涉及的资金少则几万元,多的达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老人正成为电信网络诈骗、集资诈骗、销售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重点受害群体。

网络诈骗,老人受损最多

2017年底,福州退休老人陈某突然接到自称是公安办案人员的电话,对方对陈某的个人信息很熟悉,并声称公安机关发现陈某的银行账户涉嫌洗钱,要对其进行调查。

随后,陈某又接到多个显示为不同地区号码的电话,有的是“公安民警”,有的是“检察官”,对方都声称陈某的账户在多地被用来洗钱,要对其账户进行“清查”。

慌了手脚的陈某把自己的情况对“办案人员”和盘托出,并按照对方的要求到银行新开设了一个网上银行账户,将自己的存款、理财保险金等全部转到这个账户。为了“配合账户清查”,陈某把账号、密码和动态验证码都告诉了“办案人员”。诈骗分子很快将账户300万元资金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转移。目前,这起案件还在侦查之中。

这并非个案。近日,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互联网+反电信诈骗”钱盾平台发布《2017中国反通讯网络诈骗报告》,报告显示,老人正成为通讯网络诈骗受损金额最大的群体,其中56至60岁的老人平均受骗金额最高,超过4000元。据了解,针对老人的诈骗案件类型众多,包括投资“养老院”、民间高息融资、购买“保健品”等。

多地公安民警告诉记者,有的老人被骗光养老钱、救命钱,倾家荡产,有的老人被骗后既愤怒又懊悔,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和创伤,疾病发作,卧床不起。

冒充公检法办案人员是常见诈骗类型

记者调查发现,与以往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抽奖诈骗等传统套路相比,当前侵害老人的诈骗犯罪活动呈现新特点,犯罪团伙组织性更强,专业化程度更高。

福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相关部门负责人吴文蔚说:“冒充公检法办案人员是常见诈骗类型,老年人最易‘中招’且被骗金额较大。这些诈骗分子详细掌握了老人的个人信息,且打着国家权力机关的旗号,不少受害者对公检法办案流程、银行账户特别是网银账户操作不熟悉,慌乱之下急于自证清白,被诈骗分子‘牵着鼻子走’。”

此外,诈骗团伙还通过注册皮包公司,租用高档写字楼、居民小区作为聚会场所,举办培训班、投资者现身说法,甚至邀请老人实地考察,让投资者先尝到一些“收益”甜头,再诱骗更大投资。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地公安民警介绍,针对有的老年人精神孤独、身边缺少陪伴等特点,犯罪团伙还大打“温情牌”,通过举办养生讲座,嘘寒问暖,发放小礼品,组织抽奖、聚餐等,逐渐取得老人信任,再实施诈骗。

基层反诈骗宣传应加强

泉州丰泽公安分局经侦大队大队长庄文平说,不少诈骗团伙是流动作案,一旦出现风吹草动或诈骗得手就迅速跑路,再到其他地方换一个身份继续实施诈骗。

多地公安民警提出,基层要提升预警、预防能力,对于这类风险隐患苗头问题,要发现、处置在前,改变当前造成重大损失再去查处的被动局面。工商、公安、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要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可疑线索,形成查处、打击合力。

此外,对老人的反诈骗宣传要更有针对性。记者调查发现,不少乡村、社区、派出所等基层单位的反诈骗、投资安全宣传流于表面,更多是发放传单、发送短信,一年半载举行一两次集中宣传等,很难入脑入心。

泉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一大队大队长陈宗庆说,要组织民警深入社区,定期开展培训宣讲。可以把老年人受骗的典型案例,编成情景剧、地方戏曲等进行巡演。另外,子女平时要有意识提醒老人防骗,关注老人异常动态,及时发现、制止上当受骗。

民警还提醒老人,自身要提高警惕,加强学习,了解新型诈骗手法。涉及投资、集资、民间高息融资等业务要到银行、证券交易场所等正规金融机构进行,不要被高额回报诱惑。

(据新华社福州1月4日电 记者郑良、王成)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05日 10 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