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 > “五一”劳动节假日生活:自己动手乐趣多

“五一”劳动节假日生活:自己动手乐趣多

发布于:2017-05-01 05:36: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五一”劳动节假日生活:自己动手乐趣多”,希望大家喜欢。

自己动手乐趣多

王龙珠(右一)在中国国际拼布艺术节上试用缝纫机。本报记者 谢卫群摄

王龙珠制作的拼布包。本报记者 谢卫群摄

学员用刻刀挖形。资料图片

学员用砂纸打磨木马。资料图片

制作小皮鞋步骤:鞋底钉孔—鞋面钉孔—缝合—涂胶

编者的话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人们从物质匮乏年代单纯为生计而劳动,逐渐向为生活而劳动扩展。静下心来,自己动手做个缝纫活、皮匠活或是木工活,从劳动中寻找更多意义与乐趣渐成时尚。又是一个“五一”劳动节,劳动光荣,劳动亦有所乐。

拼布艺术 唤醒童话梦

本报记者 谢卫群

见到王龙珠,是在中国国际拼布艺术节上。她以个人的身份参展,还有自己专门的展位。那里,都是她和学生的拼布作品,而且获得了二等奖。“在这个国际展览会上,能以个人的身份参展,那是相当有实力了!”展会组织方向记者介绍。

让人惊讶的是,王龙珠和许多人一样,曾经也是一个拼布艺术零基础的人,从零基础到参加国际拼布艺术展只有短短几年。

一台缝纫机,开启新人生

王龙珠曾是上海一所中专的机械制图教师,50岁退休。“退休了,我能做点什么呢?在家闲呆了一段,不适应了,总不能啥都不干吧?”她说,“我先是热爱上了布艺画,将布粘在画上,成为一幅画。我做得很过瘾,还有作品在上海获一等奖,还在上海世博会展出。”

“可是,再次遇上缝纫机,我的人生方向都改变了!”王龙珠感叹。

2013年7月,“蝴蝶”DIY(自己动手制作)时尚布艺教室揭牌,每周开课,吸引了不少布艺粉丝。机缘巧合之下,王龙珠接触到了蝴蝶牌缝纫机,听说了拼布艺术。

从此,她花2000多元,买了一台蝴蝶牌缝纫机。就是这台缝纫机,开启了她的新人生。“布艺画大多只能挂在墙上,当作品太多时,墙上就不够挂了。如果把画用布拼在各式包包上,那不是有更多的展示空间吗?”

“现在的缝纫机和过去完全不同了,过去的缝纫机是脚踏的,记得吗?黑色的机头!现在不一样了,是电动的,一插电就可以用,完全不用脚踏。”说起缝纫机,王龙珠很是兴奋,“过去,我们用缝纫机,是给家人做衣服,结婚时这还是四大件之一,有台缝纫机是有面子的,你记得吗?后来,有台缝纫机是为了缝缝补补。现在呢,缝纫机是为了爱好,为了情趣,你能想到吗?这个变化有点快呢。”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缝纫机本身的功能变化:智能化、轻型化,各种脚线都有,花样很多,完全可以满足各种创作需求。

独一无二的制作

起初,王龙珠也就是为了玩玩。

刚开始,她主要做做购物袋、茶杯垫等简单的,设计好花式,然后裁剪,再用不同针法缝纫起来。“尝试了一段,感觉来了,越做越娴熟,还可以将做好的作品送人。人家拿着我的包感觉好新鲜,鼓励说,名牌包满街都是,可是你做的独一无二哦。”

这样的话,真的鼓励了王龙珠。她开始尝试更多的花样和作品。

现在,她每天花大部分时间用于布艺创作,或研究国际拼布艺术作品。她自豪地说:“拼布唤醒了我的童话梦,我现在每天驰骋在自己的童话梦之中!”

不仅仅是创作,她再次回到了教师的岗位,开始在社区讲授拼布艺术,共有3个班,每个班有20多个学生。开了一段时间班之后,要求来学的人越来越多,但受名额限制,进不来。“她的课都成明星课程了。”王龙珠的学生说。

“开始,我以为来学习的可能都是些退休女性,没想到,班里有许多年轻人,有的是医生,有的是白领。”王龙珠说。

让更多人享受布艺的快乐

王龙珠的学生越来越多,作品越来越多。为了给大家更多的展示交易机会,她开始集合大家参与上海市的手工艺术集市,每年一次。同时,在社区,还有不定期的集市,大家把作品拿出来,可以出售、交易,也可以交流。“类似的集市,搭建了一个平台,让社区里的爱好者更好地交流。”王龙珠说。

让她更感欣慰的是,她的学生也开始当老师了,她们分别到不同的中小学开课,给学生们讲缝纫的基本知识和一些拼布技艺。“通过我的讲授,更多人喜欢上了中国的布艺和拼布,而且更多的孩子热爱上了中国布艺,我们成了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呢!说着都有些激动了!”王龙珠笑了。

一台缝纫机,一块块布,可以开启新的人生?见到王龙珠,才相信这是真的。

木匠活 内心有收获

本报记者 王 沛

干木匠,贵在细节上专心研究,才能做出好作品。人们愿意自己动手来体验的意义也就在这里。

在山东济南文化西路10号,匠杺(xīn)社木工俱乐部木质的大门显得别具一格。玻璃门后局促的空间里,堆放着各式的木材,正对门口的楼梯墙上,一列竖排的字引人注目:“忘掉身后的世界。”

自己动手 填满心意

顺着楼梯上楼,便是一个500多平方米的大开间。一侧的玻璃房内,冯亚男戴着口罩,系着围裙,拿着锉刀,正在低头打磨一个黑胡桃手镯。

她今年27岁,母亲生日在即,她要自己动手做一个手镯送给妈妈。“现在很多东西都能花钱买到,但是送礼物还是要有心意。”冯亚男说。

为了寻找这份礼物,她动了不少脑筋。直到在朋友圈中,看到一个朋友来此做勺子的画面,自己动手做一个礼物的想法便跳入了她的脑海。

选定了黑胡桃木料之后,便要根据打算制作的物件,在木头上画形,比如手镯形状的内环和外环的尺寸和距离大小等,若是多个部件组合的复杂物件,要把各部分形状分别画出。画好后,便送入工作间内,使用带锯进行切割和初步打磨。

剩下的工作就是使用锉刀和各种密度的砂纸精细打磨。坐在高高的凳子上弓着背5个小时后,她手中的手镯已然光滑如绸,拿着这款精心打造的礼物,“很有成就感!”她说,“希望妈妈会喜欢。”

专注细节 平心静气

韩林海,30岁,是匠杺社的技术总监,爷爷就是一个传统老木匠。

“干木匠,贵在细节上专心研究,才能做出好作品。人们愿意自己动手来体验的意义也就在这里。”韩林海如今成为一名新时代的木匠,也在与木头的对话中,有了自己的体悟。

初中时,家里翻新房子,他第一次跟着爷爷接触木匠这门手艺,打打门窗、家具,学习了一个月,虽只是皮毛,但已经感觉“真是累”。

传统木匠活都是榫卯结构,在两个木构件结合处,采用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找不到一颗钉子,“就这一个榫卯结构,一个月也学不出来。”

而匠杺社做的,恰恰就是这种榫卯结构,店内的物件均不使用钉子,让每一个来体验木工艺的人,感受祖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韩林海指了指背后墙上的一排字:“专注做点东西,起码对得起光阴岁月。”然后笑着说,人的一辈子这么短,不坚持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怎么对得起自己。这些年做木工,最大的收获就是可以静心,卸下浮躁的急功近利。每一个从这里带走自己作品的体验者,内心都是高兴和丰富的。

手上小劳动 头脑大帮助

小到一个冰箱贴、一把勺子,大到沙发、橱柜等家具,只要与木头相关,在这个手工作坊里都可以实现,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是自己想要的样子。

在玻璃房里,推台锯、手压刨、锤子、锉刀、砂纸等一应俱全,在工具墙上摆放整齐。

像所有的体验店一样,体验者来到这里不需要自己做任何准备,场地、工具、耗材等一应俱全,还有老师进行一对一教学,即使没有任何基础,也能在指导下做出像样的作品。

为了提升动手体验的乐趣,匠杺社从一开始就规定,带走的物件必须是自己动手做的;开间里展示的学员作品,从不出售。从4岁到71岁的学员,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乐趣,“越来越多的父母带着孩子过来体验,还有很多外国顾客。”韩林海说。

皮匠活 生活更有趣

本报记者 张 文摄影报道

走进位于成都锦江区东湖湖畔的红创空间,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文化创意产品。

“有点娴”手工皮具体验店的创始人陈可六去年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把工作室搬进红创空间,希望吸引更多对手工感兴趣的人加入。“手工皮具在年轻人中间很火。”她告诉记者,文化创意的本意就在于让生活变得更有趣,现在过生日或者纪念日,许多人会选择送一个自己亲手做的皮具,不仅有新意,也很有成就感。

客户多吉是位白领,平时工作压力较大的他,一做起皮具来,便会感到无比轻松愉悦。

没有批量流水线生产设备,自己亲手精选上好手工皮料,在指导老师的教导下,将这些看似零散的物料打磨拼接,竟会诞生出一件件精美的皮具礼品,这就是多吉的感受。“做手工皮具常常碰到削薄皮边或整片削薄的问题,皮边削薄比较简单,整片削薄难度较大。很多作品的内里需要不同的厚度,比如要做一个钱夹的内里,要不断地削薄,其要领就是不要急着整片削薄,一般一次削宽度在3—5厘米的皮革,分次完成……”和朋友们分享起制作皮具的感受时,多吉变得滔滔不绝。

据陈可六介绍,好的手工皮具,无论用料、做工都远超奢侈品。有一次,工作室组织皮具制作体验,吸引了数十名爱好者参与。“资深玩家管这个叫‘玩皮’。”陈可六说,很多人做起来才发现,手工皮具制作是有很多门道的,像皮质鉴别、工具使用等,都得从头学起。

在工作室的制作台上,摆满了各种制作手工皮具的工具和原材料。裁皮刀、切割板、菱斩、开槽器、削边器、打磨棒、压边钳、蜡线、染色剂、封边剂……“入门容易、做精难。”多吉说,一个月时间只能入门,很多“皮友”投入了很多精力,仅仅用来雕花纹的工具就有几百个,其中的乐趣不言而喻。

陈可六告诉记者,手工皮具制作,工艺上有素面、皮雕、皮塑及皮革编制之分,有人专门爱做素面,有人专门爱做皮雕,这些对皮料的选择都有不同的要求。就皮革处理工艺而言,还有植鞣和铬鞣之分。植鞣皮因为厚实、裁皮时不易变形,最适合初学者使用。

“这次朋友4岁的女儿过生日,我做一双红色皮鞋送她,肯定是最有特色的礼物。”多吉拿着刚完工的一双成品细细欣赏,不由得自我夸奖起来。

花一下午的时间,静心制作一份独一无二的皮具,于一锤一斩之间打磨掉内心积淤已久的浮躁,于一针一线之中缝合出一份特别的心意。

一次性筷子 玩出花儿

本报记者 史自强摄影报道

仿古牌坊、洋别墅、小凉亭……在黄亚南家里,摆满了他用回收的废旧筷子亲手做成的工艺品,不仅造型精美,而且设计独特。

“在业余时间里给自己挪个空儿,体验创造和投入,真是太带感了!”黄亚南说。

收集原料就像一场旅行

黄亚南是一名电焊工,用筷子做工艺品,灵感源于一次好友的生日聚会。

小伙伴间与其说是送礼物,不如说是比创意。“我当时就想,我能买到的,别人肯定买得到,不如自己动手做。”

从小就爱捯饬玩具、拆拆装装的黄亚南,猛然想到了餐馆的废旧筷子。“我在网上看到好多做手工的材料都比较贵,而那些筷子好些是一次性的,作为垃圾扔掉太可惜,如果能回收利用,价廉又易取。”

收集筷子的过程最先成为一种全新的体验。黄亚南为此踏足了不少餐馆,有的还是第一次去。“不断见到新的门脸、交谈不同的老板,那感觉倒有点像是在旅行。”黄亚南打趣说。

紧接着,清洗筷子成为第二道关口。由于之前从未洗过如此多的筷子,黄亚南忽地有些愣神儿。他把筷子噼里啪啦地倒进一个大盆中,放入清洁剂后,开始仔细地刷洗。

洗净的筷子被整齐地排列在窗台上晾干,不仅褪去了油污,还留有洗涤剂的余香,断裂的和留有牙印儿的筷子都被挑了出去,剩下的则做好了“变身”工艺品的准备。

动手创作收获一份乐趣

从电焊工到心灵手巧的年轻人,最先发现这一变化的是黄亚南的母亲。“我发现他一有空就在工作台旁忙活,做出的东西也越来越精巧。”母亲说。

说是工作台,其实也就是一张简陋的书桌,上面凌乱地摆满各色工具。那些整齐划一的筷子,到了黄亚南手里,开始变成土木工程的各式零件。所有的雕刻、打磨、拼接、样式设计都是黄亚南凭着感觉自己摸索的。

黄亚南的处女作,也就是送朋友的那间“别墅”,总共用了1000多根废旧筷子。别墅长60厘米,宽36厘米,高25厘米,连周围的栅栏和小院都算上,足足有一张学习桌大小。不仅造型别致,而且别墅里面还有设计精致的微型小床、椅子、电视、钢琴等摆设,甚至连浴室内的小水龙头、小水桶都做了出来。“整个一精装修,随时可拎包入住。”

别墅成型后,在村里引发了“轰动”。收生日礼物的小寿星当然是大喜,而闻讯赶来的小伙伴则开始眼馋,并放出“不给我做一个,就跟你没完”的狠话,弄得黄亚南很是欢欣鼓舞。

随着作品的增多,不仅村民们赞叹不已,还吸引了一家企业找上门来,打算合伙制作“筷子建筑”工艺品,并销售到国外。也有人出高价,想买下或预订新的“别墅”,而这些都被黄亚南婉拒了。

在做筷子艺术品前,黄亚南的业余时间主要是打电子游戏,现在,他从虚拟世界中走出来,体验动手创作的乐趣。

“虽然只是一种‘简单’的手工劳动,但它改变的是我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只要用心,每一个人都可以是生活的艺术家。”黄亚南说。

家住河北文安县崔家坊村的“90后”小伙黄亚南,从未想到过自己有一天竟会成为村里的巧手“红人”。

《 人民日报 》( 2017年05月01日 06 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